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周恩来提醒居安思危 国歌中留下了这句词【5】

陈宇

2019年05月09日15: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歌词作者田汉

   军事科学院陈宇大校独家提供,请勿转载!

  (五)国歌仍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检视历史,中国共产党政府制定的国歌及准国歌有三首,分别是《国际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的代国歌)、《东方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由著名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创始人聂耳创作的歌曲,1949年9月27日由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此后数十年间,在引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两段小插曲:十年“文革”中一度以《东方红》替代国歌,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又曾对国歌歌词进行修改,但很快就遭到上下质疑,在民意压力之下,不久又恢复原状。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进展,中国社会也正日趋多元多彩,选择的多样化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已成常态。互联网上曾有讨论,一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曾试着用摇滚乐的方式对《义勇军进行曲》做别样的演绎,引起各种争议。但是,事实上有种现象颇具深意:“在中国不管与主流传统意识有多大的认知差距,也不管人们对国歌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不同理解,但只要大家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作为中国人表达心声,他们共同想到和一起唱出的必定是那首原样的、不可替代的《义勇军进行曲》。不管你怎么试图改动它,它都能自然回复到原生态,因为国歌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歌》,2006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至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已经沿用6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歌。那么,这首歌曲为何历久不衰,一以贯之,如此深入人心,有这么大的魅力呢?究其根源,我们不难看到,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其乐曲主旋律雄壮,打动心弦,催人奋进,更重要的是其歌词体现着政府和人民的意志。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经典歌词,最能撩动中国人那根有关“国家存亡”的脆弱神经。《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有利于唤起亿万中国人的救国热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古训,“国”与“家”在中国传统中是密不可分的。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就在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候,一首最初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起来”的呼喊声,由此被一个民族赋予了坚实的精神内涵,同时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意义。这首歌,最初是唱响在大上海的影院里,很快就传遍中国大地,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中国人民和着雄壮的旋律,前仆后继地用生命和热血构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21世纪的中国,虽然不存在救国的问题,但同样存在着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旧中国的封建毒素、官本位的皇权思想根深蒂固,中国社会带病运行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险象环生,至今中国并未脱离危局,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并不那么太平。如目前仍存在领土争执与外交争端,特别是祖国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实现,而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对手过于强大;中国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和人均收入都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们的“地大”但并不“物博”,生存条件并不得天独厚;中国人口众多,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而且有许多刚达到温饱水平,中国政府计划到2050年新中国百年大典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进行了30年,但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也就很难消除,使得中国人难以树立真正的自信并摆脱受害者意识。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份树立忧患意识的警醒教材。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麻木,一个国家最可贵的是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忧患意识。现代中国,在共产党政府领导下虽然比鸦片战争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大,但中国人民的受害者意识并没有变弱。中国共产党政府比先前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具有更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某些方面和中国人民的受害者意识是有关联的、相通的。环视全球,对比一下中国的现状和21世纪的发展目标,人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国歌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与分量。

  2008年9月16日,当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刚刚结束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一篇文章《中国会换国歌吗》,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即兴之问,也不仅仅是歌词准确与否的推敲之问,而是有着另外一番令人思考的涵义。实际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受害者意识的减弱不会有很大帮助,中国的受害者意识根深蒂固,短期内根本无法消除,而体现受害者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短期内也将继续被中国民众及政治精英所认同。这就使得中国人民更加牢记孙中山先生在上个世纪初说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歌仍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还需艰苦奋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见,《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意义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是国人爱国主义的震荡器。在较长一个时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会过时。中国未来何时换国歌,换什么样的国歌,将是中国国民心态变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万众一心”,这是国歌中拨动中华儿女心弦的又一句经典歌词。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万众一心”已成为媒体与公众的时代最强音。新中国成立后60年,这句歌词伴随着亿万中国人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度过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抗击非典,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同时它也鼓舞着中国人民赢得难以胜数的荣耀与自豪: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香港和澳门回归,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民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鸣,中国人民在它的歌词激励下携手同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不朽的民族杰作,就能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去争取新的胜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70多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旋,融入进人们的血脉,化为中华民族的魂魄;它刚烈强悍地似乎有一种硬度感直接入脑入心,咆哮着东方雄狮的丹田之音,成为一首被人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歌,成为一首经时代锤炼最终被历史选中的歌,成为一首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

  许多中国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会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我孩子会唱的第一首歌。时代会变,但浸透了国歌词曲的那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不会变。《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惟一、永远不变的国歌。”侨居海外的华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圣歌’,只要奏响这首歌,我们就热血沸腾,止不住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高亢的音符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都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这歌声也永不落。它是力量和信心之歌,唱响在民族每当出现危急的时刻;它是庄严和圣洁之歌,唱响在取得胜利和收获喜悦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与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拼搏。

  检视历史,中国共产党政府制定的国歌及准国歌有三首,分别是《国际歌》(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的代国歌)、《东方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这首由著名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创始人聂耳创作的歌曲,1949年9月27日由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此后数十年间,在引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上述两段小插曲:十年“文革”中一度以《东方红》替代国歌,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又曾对国歌歌词进行修改,但很快就遭到上下质疑,在民意压力之下,不久又恢复原状。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进展,中国社会也正日趋多元多彩,选择的多样化在时下的中国社会已成常态。互联网上曾有讨论,一些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曾试着用摇滚乐的方式对《义勇军进行曲》做别样的演绎,引起各种争议。但是,事实上有种现象颇具深意:“在中国不管与主流传统意识有多大的认知差距,也不管人们对国歌的时代背景有什么样的不同理解,但只要大家聚集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作为中国人表达心声,他们共同想到和一起唱出的必定是那首原样的、不可替代的《义勇军进行曲》。不管你怎么试图改动它,它都能自然回复到原生态,因为国歌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歌》,2006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至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已经沿用60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歌。那么,这首歌曲为何历久不衰,一以贯之,如此深入人心,有这么大的魅力呢?究其根源,我们不难看到,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其乐曲主旋律雄壮,打动心弦,催人奋进,更重要的是其歌词体现着政府和人民的意志。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经典歌词,最能撩动中国人那根有关“国家存亡”的脆弱神经。《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候,有利于唤起亿万中国人的救国热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古训,“国”与“家”在中国传统中是密不可分的。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就在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候,一首最初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起来”的呼喊声,由此被一个民族赋予了坚实的精神内涵,同时也焕发出崭新的生命意义。这首歌,最初是唱响在大上海的影院里,很快就传遍中国大地,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中国人民和着雄壮的旋律,前仆后继地用生命和热血构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21世纪的中国,虽然不存在救国的问题,但同样存在着国家安全的重大现实问题。旧中国的封建毒素、官本位的皇权思想根深蒂固,中国社会带病运行了两千多年。直到近代,险象环生,至今中国并未脱离危局,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并不那么太平。如目前仍存在领土争执与外交争端,特别是祖国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实现,而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对手过于强大;中国的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和人均收入都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们的“地大”但并不“物博”,生存条件并不得天独厚;中国人口众多,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而且有许多刚达到温饱水平,中国政府计划到2050年新中国百年大典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进行了30年,但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也就很难消除,使得中国人难以树立真正的自信并摆脱受害者意识。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份树立忧患意识的警醒教材。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麻木,一个国家最可贵的是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忧患意识。现代中国,在共产党政府领导下虽然比鸦片战争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强大,但中国人民的受害者意识并没有变弱。中国共产党政府比先前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具有更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某些方面和中国人民的受害者意识是有关联的、相通的。环视全球,对比一下中国的现状和21世纪的发展目标,人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国歌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与分量。

  2008年9月16日,当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刚刚结束时,新加坡《联合早报》网发表一篇文章《中国会换国歌吗》,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即兴之问,也不仅仅是歌词准确与否的推敲之问,而是有着另外一番令人思考的涵义。实际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受害者意识的减弱不会有很大帮助,中国的受害者意识根深蒂固,短期内根本无法消除,而体现受害者意识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短期内也将继续被中国民众及政治精英所认同。这就使得中国人民更加牢记孙中山先生在上个世纪初说的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国歌仍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还需艰苦奋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见,《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意义仍然没有过时,仍然是国人爱国主义的震荡器。在较长一个时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会过时。中国未来何时换国歌,换什么样的国歌,将是中国国民心态变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万众一心”,这是国歌中拨动中华儿女心弦的又一句经典歌词。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万众一心”已成为媒体与公众的时代最强音。新中国成立后60年,这句歌词伴随着亿万中国人经历了多少风雨沧桑,度过了每一个重要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确立改革开放路线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抗击非典,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同时它也鼓舞着中国人民赢得难以胜数的荣耀与自豪:成功发射“两弹一星”, 香港和澳门回归,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民在它的旋律中找到共鸣,中国人民在它的歌词激励下携手同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不朽的民族杰作,就能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排除万难,去争取新的胜利。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处,只要听到这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在中华大地上传唱了70多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旋,融入进人们的血脉,化为中华民族的魂魄;它刚烈强悍地似乎有一种硬度感直接入脑入心,咆哮着东方雄狮的丹田之音,成为一首被人民注入了灵魂和生命的歌,成为一首经时代锤炼最终被历史选中的歌,成为一首熔铸了磨难与奋进、升华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歌。

  许多中国人都会深有感触地说:“《义勇军进行曲》是我会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我孩子会唱的第一首歌。时代会变,但浸透了国歌词曲的那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不会变。《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心中永远惟一、永远不变的国歌。”侨居海外的华人说:“这是中国人的‘圣歌’,只要奏响这首歌,我们就热血沸腾,止不住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高亢的音符都凝聚着东方民族的骨气,都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因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这歌声也永不落。它是力量和信心之歌,唱响在民族每当出现危急的时刻;它是庄严和圣洁之歌,唱响在取得胜利和收获喜悦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与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拼搏。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