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超
2017年12月06日15:45 来源:海南日报
《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封面
周尔均夫妇与周恩来、邓颖超合影。
周尔均夫妇在三亚与读者交流。 见习记者 陈元才 摄
作为今年5月海南书香节的活动之一,5月10日,周总理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夫妇在三亚举办读者见面会,并为他们新近出版的《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两书举行新书签售活动,向读者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感人的故事。
5月10日,母亲节的前一天,三亚市解放路新华书店4楼人声鼎沸,上午10时许,周总理侄儿周尔均、侄媳邓在军夫妇如期而至。
作为今年海南书香节的活动之一,周尔均夫妇在这里举办读者见面会,并为他们新近出版的《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两书举行新书签售活动。向广大读者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伯父周恩来、伯母邓颖超感人的故事。
“我是重庆人,我的家乡有许多海棠花,恰巧在总理曾经办公居住的西华厅外,也有那么两株海棠花。”邓在军说,以海棠花为名,睹物思人,既是对青年时光的追溯,也是对周总理言传身教的追忆。
叹38年往昔,虽有沧海桑田之变,然伟人之魂仍始终如一。周尔均认为,昔日青年周恩来的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钟声激荡,在这个阅读快餐化的年代里,尤为年轻一辈带来传统的精神洗礼。
学习先修德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周尔均夫妇的记忆中,周总理未曾刻意推荐几本典籍,也鲜有高谈阔论的主义教育,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从身边点滴小事开始,引出致精之理,发人深省。
“我出身在农村家庭,12岁便离家入伍,可以说并没有接受太多的课堂教育。”邓在军回忆道,在1955年第一次以晚辈的身份见到周总理时,总理在谈论中,谈得最多的就是,人重要的就是道德修养。
邓在军称,当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到9个月,一家三口来到周总理家中做客。“那天中午,恩来伯伯留我们在家中吃饭,伯伯、伯母的一日三餐很简单,最丰盛也不过是三菜一汤。那时赶上粮食短缺,没有适合婴儿的饭菜。”邓在军说,周总理见此情景,便下厨炒了一盘鸡蛋,仍在襁褓中的孩子不懂事,伸手去抓菜。
看见自己的孩子全无餐桌礼仪,一时心急、且爱面子的邓在军用筷子打了孩子的手。这一幕,周总理全部看在眼里。“恩来伯伯当时便责问我为何打他,我愣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邓在军说,“伯伯心平气和地问我,孩子多大了,我答9个月,他又问,他会用筷子或者其他餐具了吗,我摇头说不会,他说那他为了进食,手便是唯一的工具了,这便是客观的事实,你去阻止,便是不合常理,是错误的,为了面子而动手,是虚荣,有失风度。”
邓在军说,只是吃饭的一件小事,周总理便看出她那太好面子的虚荣心。“恩来伯伯对下属晚辈要求严格,但字字在理,呵护晚辈,却从不溺爱。”邓在军说这件事在她心中的印象十分深刻,周总理多次跟她强调,读书能够提升个人素养,但归根结底,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根底,人就是要在琐碎的事情上不乱心态,彰显翩翩风度,方不失君子品质。
周尔均说,在青年时代,周总理曾教诲他们,修德远比读书重要,这是贯穿人一生的大事,要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