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领袖人物纪念馆>>周恩来纪念网

五年十万多字 淮安七旬翁写书缅怀周总理

2018年05月10日09:12    来源:淮海晚报

“我家的宝贝就是这本书,是我用了五年时间写的,全部都是与周总理有关的文章”。市民朱树森今年75岁,是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一名楼管员,最近他联系记者说,他家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宝贝,这个宝贝就是这本十多万字的书,记录了他耳闻目睹的与周总理有关的事迹。

他说这本书凝结着这五年来他全部的心血。这五年,他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其余所有的时间全部花费在这本书的写作上,这其中更是饱含着他对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他希望用写书的方式让家人以及更多的人学习总理的精神。

●五年坚持

几易其稿他写了十万多字

在朱树森老人的家中,朱树森拿出了一摞摞的书,大约有八九本,这些都是他这些年不断修改的各个版本。他拿出其中最大的两本书说,这是最初的两本,都是一些原始的素材,他将自己发表在报纸上、网络上、杂志上的所有文章打印出来,收集起来,汇集成这两本原始素材。之后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删修改,将书精简成一本,而他每天还在坚持写,又有新的文章不断加入进来,所以前前后后一共修改了五六次。《怀念周恩来》、《人民总理周恩来》、《故乡情》这些都是他曾经用过的书名,最终的版本他还是用了《人民总理周恩来》这个名字,他说最后一版基本算是成型了,共计大约十万多字,应该不会在大修改了,但是会继续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进行修改。

翻开这个最终版本的书,可以看到书中的文章满是淮安特色。《周恩来故居满院深情暖身心》、《大鸾诞生地——驸马巷》、《周恩来童年在淮安》、《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驸马巷的万十二姑》、《驸马巷的陈三姑》、《驸马巷的周八太》、《腊梅香飘情动人心》、《镇淮楼满满思念情》……

朱树森说,这些年来,他不断地向一些报纸、杂志以及网站投稿,数不清投了多少篇文章,最终将这些文章中的精华收录到这本书中。其实朱树森只有初中一年级的文化水平,刚开始的时候,他投出去的文章经常石沉大海,但是他像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学生一样勤奋,买各种杂志书籍,不断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自从退休后,他在淮师当了楼管员,他更是抓住这个机会经常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请教关于写作的问题,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琢磨,不断地修改,在淮师音乐学院他也成了一个名人。

经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后,他投出去的文章采用率越来越高,这也增加了他继续写作的信心。这些年来,他写过关于运河文化的文章,写过关于《西游记》与淮安的文章,但是写得最多的还是与周总理有关的事迹。

●写作动力

来自与周总理的“邻里情”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关于总理的事迹?他说,这都缘于他和总理的邻里之情。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朱树森在驸马巷附近的一家医药公司上班,一直到退休,在这里工作了38年的时间,每天上下班他都会从驸马巷周恩来故居门前经过,而朱树森的姐姐也住在驸马巷里,与总理家仅一墙之隔,所以他平时生活中总是能够听到很多有关总理的事迹。

朱树森说,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姐姐家离运河比较远,取水不便,周边邻里生活用水全靠周总理家的井水。“百年老井水清凉甘甜,给周围邻居带来许多方便,每次看到这口井,我们对总理的思念就增多几分”。

朱树森说,耳闻目睹了很多关于总理的事迹,他越来越感觉到总理的伟大。他说:“正是因为和总理如此之近,听了很多真实生动的事迹,所以我想把写下来,而且写得一定要是贴近老百姓的”。他写作的素材全部都来源于这38年的耳濡目染,有姐姐一家和周家人交往的事迹,也有从姐姐口里听来的总理事迹,也有从周家人口里得知的一些事情,这些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来源。

他说,用写书的方式记录下来,告诉家人,告诉子孙后代会更长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所以这五年,他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完成了这本书。朱树森笑言:“对于我这样的年岁,能把自己对总理的爱戴全部都写出来,发表出来,可以说是死而无憾了,至少也是给家人留下了一个宝贝”。(刘晓兰)

(责编:唐璐、张鑫)

推荐阅读

光辉一生

全党楷模

周恩来纪念场馆

国内纪念地 海外纪念地巴黎戈德弗鲁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来路 巴黎花神咖啡馆 朝鲜咸兴周恩来铜像 德国柏林联邦大道 日本岚山诗碑 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