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周恩来答问录》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答问录,收录了周恩来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答问、散发的声明等文稿64篇,约30万字;书中同时收录83幅珍贵历史图片,图文并茂。
本文原载于《世纪风采》 两起美国间谍案 震惊美国朝野 1954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开庭审判两起美国间谍案,控诉包括11名美国人在内的22名罪犯。当天,首都各界的数百名群众来到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上旁听,罪犯的罪证陈列在一边,手枪、冲锋枪、卡宾枪、收发报机、空取器等赫然在目。
1972年5月,周恩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但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批判极“左”思潮、“组阁”、“反对经验主义”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论点摘编】 孙占元、张文臻在《周恩来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实践》(刊于《河北学刊》2017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周恩来在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征程中,青少年时期提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强调中华民族欲图自救必须推翻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为“复兴我们中华民族”而战并深刻阐明“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真正含义,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团结一切力量,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周恩来在关于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探索中,先后确定了实现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的工业化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呕心沥血,继而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号召。
作者:吴文珑(单位: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作为中国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起点,南昌起义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发动和进行,与起义领导者尤其是周恩来对情报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是分不开的。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杨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他经常强调: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不能因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不要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周恩来曾20多次莅临祖国西南边疆云南,他对云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不少具体指示和要求。
《红岩春秋》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时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肩负历史使命,积极奔走于西安、杭州、庐山、南京、武汉、重庆、延安等地,深入大后方城市的街道社区和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周恩来还走出国门,远赴苏联,在治疗臂伤的同时,进一步介绍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加强中共与苏联的直接交流和联络,为中国抗战争取了大量援助,增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兼管国家民族事务,他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对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有着深刻的认识,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民族化与各民族干部交流合作之路。 一、培养民族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应普遍而有计划地进行 周恩来非常重视民族工作与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每当论及民族工作,“几乎都要讲到民族干部问题”(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周恩来百周年纪念——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834页)。
陈毅元帅生前说过:“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周恩来的党性原则和人格魅力,不仅彰显在内政外交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而且体现在正心、修身、齐家等方面。
一 四年调整时期(1961年至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的重大转折。周恩来在这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盛衰的关键时刻,同当时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作出了永铭人心的卓越贡献,为国民经济经过“大跃进”的挫折而恢复发展,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